本報記者 李哲 北京報道
在鋼鐵行業的傳統淡季10月,上游鐵礦石價格卻一度飆升,於11月14日突破990元/噸關口。
這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就鐵礦石價格波動問題接連開會調研,以維護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鐵礦石價格就曾出現瘋長。並且,我國對鐵礦石存在較高的對外依存度。2022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向相關部委上報“基石計劃”,即通過國內新增鐵礦開發、境外新增權益鐵礦、廢鋼資源的開發,實現對鐵礦石供給和價格的話語權。
價格波動引發關注
自2023年5月以來,鐵礦石2401期貨合約價格持續上升,從650元/噸開始上漲。特別是在鋼鐵行業的傳統淡季10月,鐵礦石價格自820元/噸一路飆升,於11月14日突破990元/噸關口,價格達到近兩年來的高點。
自贡市大安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严明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鐵礦石價格波動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11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派員赴大連商品交易所,共同研究如何加強鐵礦石市場監管工作。隨後的11月23日,針對近期鐵礦石價格出現連續過快上漲的異動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中國證監會期貨部組織部分鐵礦石貿易企業和期貨公司召開會議,瞭解有關企業參與鐵礦石現貨和期貨交易情況,要求有關企業依法合規經營,不得捏造散佈漲價信息、故意渲染漲價氛圍、囤積居奇、哄擡價格、過度投機炒作、操縱期貨市場。
另外,11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會同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組織主要港口企業召開會議。11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再次發佈信息,爲進一步瞭解部分商品價格指數編制發佈情況,服務市場價格合理形成,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對多家機構編制發佈的鋼材、鐵礦石、鋰、棕櫚油等多種商品價格指數開展調研,瞭解相關價格指數編制方案、數據採集計算髮布制度等情況,研究促進價格指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隨着監管部門的介入,鐵礦石價格有所回落。截至11月30日,鐵礦石主力期貨(i2401)合約報價來到967元/噸。
貫通期貨研報中提到,近期市場監管壓力加大,加之盤中傳言較多,鐵礦石價格持續走弱,下跌幅度較大。總體上,鐵礦石多空交織,短期黑色系宏觀情緒回落,加之市場監管加嚴,鐵礦石承壓運行。
對外依存度較高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材料,是關係到我國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鍵因素。
目前,我國作爲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巨大,但對外依存度較高。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總工程師雷平喜在全國鐵礦企業生產經營座談會上表示,隨着前期停產礦山開始復產和礦山新建、改擴建項目的投產,預計2023年國內礦山鐵礦石產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國產鐵精礦約爲2.95億噸,同比增加950萬噸左右、增長3.0%左右。從國外礦山情況看,四大礦山年度發運目標保持不變,部分礦山存在年底衝量預期,預計2023年我國進口鐵礦石11.51億噸,同比增加4400萬噸左右、增長4.0%;全年鐵礦石消費量約爲14.25億噸,同比增長1.9%。
由此可見,如何提高鐵礦石自給率,降低對外依存度,成爲我國鋼鐵產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我國的鐵礦資源品位低、雜質多、粒度細;分佈廣泛、規模較小、開採難度大。同時,我國最近10年幾無海外鐵礦資源開發項目,且之前已獲得的項目大部分建設和生產成本較高,競爭力偏弱。海外鐵礦資源供應占比大而且過於集中,高度依賴澳大利亞和巴西的四大礦山公司。此外,我國廢鋼產出量尚未達到高增加期,而且廢鋼加工企業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回收利用體系不健全,行業技術和裝備水平、廢鋼加工質量都有待提高。
因此,雖然我國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來滿足鋼鐵產能,但卻缺失定價話語權。進口鐵礦石價格的劇烈波動,給國內鋼鐵企業生產帶來巨大影響。事實上,由於鐵礦石的定價權缺失,2021年,我國便經歷過一輪進口鐵礦石價格瘋狂上漲。彼時,鐵礦石價格一直攀升至1337元/噸的高位。
爲了緩解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較高的現狀,2022年1月,中鋼協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四部委上報了“基石計劃”,即通過國內新增鐵礦開發、境外新增權益鐵礦、廢鋼資源的開發,實現對鐵礦石供給和價格的話語權。
具體而言,“基石計劃”提出用2—3個“五年計劃”時間改變我國鐵資源來源構成,從根本上解決鋼鐵產業鏈資源短板問題。力爭到2025年,實現國內礦產量、廢鋼消耗量和海外權益礦分別達到3.7億噸、3億噸和2.2億噸,分別比2020年增加1億噸、0.7億噸和1億噸。
據中鋼協副會長駱鐵軍介紹,目前,國內重點鐵礦項目中已開工10多項,新增鐵精礦產能約5000萬噸。
積極應對市場挑戰
目前,我國鋼鐵產業正在經歷又一輪的深度調整。
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1—10月,全國累計生產粗鋼8.75億噸,同比增長1.40%,累計日產287.73萬噸;生產生鐵7.45億噸,同比增長2.30%,累計日產244.98萬噸;生產鋼材11.44億噸,同比增長5.70%,累計日產376.38萬噸。
然而,今年鋼鐵行業整體形勢仍不容樂觀。中信特鋼方面提到,今年以來,鋼鐵行業下游需求恢復不及預期,鋼價呈低位震盪行情,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
今年以來,國內鋼材需求不足問題依舊突出,我國鋼鐵生產企業的經營利潤受到影響。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點統計會員鋼鐵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8.76%;利潤率爲1.03%,同比下降2.1個百分點,虧損面達到44.57%。進入三季度以來,利潤下滑趨勢稍有放緩。今年前三季度,中鋼協重點統計企業利潤總額 621億元,同比下降34.11%,虧損面約40%。
進入10月後,鐵礦石價格再次對鋼鐵企業造成衝擊。華菱鋼鐵方面表示,自10月以來,原料價格出現上漲,但鋼價仍然震盪偏弱,行業月度虧損面進一步擴大,預計四季度行業內各鋼企間盈利分化將更加明顯。
此外,對於上游礦山企業而言,鐵礦石的價格波動也給其帶來了不小的經營壓力。
某鐵礦石生產企業人士表示:“我們的產品在銷售的時候是參照普氏62指數來定價。當鐵礦石價格波動時,我們的銷售價格也會隨之調整,這對利潤的影響並不好確定。同時,鋼鐵行業整體不景氣對我們也會造成影響。”
儘管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和挑戰,但企業也在積極應對。某鋼企人士表示,公司會採用套期保值的方式來平衡鐵礦石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
對於目前鋼鐵行業所處的境地,駱鐵軍表示,我國鋼鐵行業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呈現出“高產量、高成本、高出口、弱需求、低效益”的運行態勢。駱鐵軍認爲,儘管當前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遇到一系列困難與挑戰,但應充分認識到,鋼鐵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沒有變,仍是實體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頂樑柱”和“壓艙石”。
華菱鋼鐵方面認爲,目前雖然鋼鐵行業仍然處於磨底階段,但相信隨着中國經濟轉型逐步邁向成功,鋼鐵行業尤其是頭部企業仍然有望保持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